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国课立项人经验分享

编者按:10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四川省委党校共8项课题喜获立项!

《四川党校报》特约8名课题主持人就国课申报工作分享经验、畅谈体会,以期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参考,共同促进校(院)科研领域的积极发展。本期刊登其中四篇。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周 鹏

今年国课申报有幸立项,坦率地说,我并没有为此感到多少喜悦。一方面,工作后的我似乎退却了研究生期间对科研的那份纯粹,也就再也没有感受过科研完成之后的狂喜;另一方面,我感到更多的是压力——毕竟我已经申请了3年,前两次连省评都未通过,甚至在公示前一段时间,还常常梦到自己因为没有及时提交申请书而再次名落孙山,再加上和校院几位入职第一年就获得国课立项的同事比起来,我更加感到惭愧。我想,在退却了对科研的那份狂喜之后,还可以和同行分享一点体会,又或者对后来者有些启发的,就只剩下我对做有温度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那份坚守了。

这里从我申报的题目说起。第一年,我申报的题目是“中老年群体隔代抚育对其健康的多维影响研究”,第二年申报的题目是“多孩背景下的隔代抚育对中老年人多维健康的影响研究”,此次我申报的题目是“隔代抚育对祖子孙三代人多维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三次申报的题目虽然都有不同,但核心词汇仍然是“隔代抚育”与“多维健康”。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申报都以失败告终的情况下,要不要改换主题,要不要选择党校优势学科申报?我陷入了深深的质疑和困惑之中。那时候,当再次重读自己多年积累的那些关于隔代抚育的论文成果时,又唤起了我对学术的初衷——必须葆有深切的社会情怀才能做出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健康难道不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梦想吗?隔代抚育难道不是当代中国不分地域民族的广泛存在,而又持久深刻影响着家庭多代人的健康吗?为此,我决定就这个主题再试一次。感谢自己的坚持和同事的鼓励,让我在这条最擅长的赛道上继续走下去。后来,我又听取了前辈非常好的建议,将这次申报的学科改为了社会学,最终成功获得立项。

在先贤孔子那里,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差别;在近代梁启超先生那里有敬业与乐业的分野。虽然狂喜不复,但坚守做有温度有意义的社会科学研究,也至少让我在倍感焦虑的心情之中收获平静!这或许就是立项之后的心有所得罢。


区域经济教研部 寇 璇

今年我有幸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对比去年的经验,我对国课申报有以下感受:

一是重在“坚持”。坚持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基于前期研究成果确定选题。我认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写作会更加坚定和自信,同时也更容易找到创新点。从读博开始,我就持续关注财政再分配方面的研究。去年,我结合选题指南选择了“共同富裕与财政再分配”这一主题,而今年的选题是在去年的基础上形成的,核心要点没有改变,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调整,研究思路也更加清晰。坚持不断打磨,借鉴优秀经验改进文本。在去年的经验分享会上,成功立项的老师们大多提到反复打磨是关键。今年在后期修改时,我借鉴了社科申报指导书中的讲解和案例,对申请书各模块的内容进行了反复打磨,秉持“细节决定品质”和“大道至简”的理念,力求做到层次分明、语言简洁。与去年的申报书相比,今年在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

二是成在“遵循”。遵循“一目了然”和“体现创新”的原则,结合党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选题。我筛选了近五年与我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国家课题,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课题的题目虽然看似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或艰深的词汇,但都切中要害,简明扼要地指明了研究问题。此外,公告中对一般、重点、青年和西部这四类项目的介绍各有侧重,其中对青年项目的描述是“旨在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因此,青年项目的重点在于突出创新,我认为这一点应该在题目中有所体现。遵循“要说服别人,先说服自己”和“准确客观表达”的原则,站在巨人肩膀上开展论证。今年撰写申请书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力而为,写到自己满意为止。根据申请书提纲撰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和论证的过程。从选题依据中的综述、研究价值,到研究内容中的研究对象、目的和重难点,再到创新之处的观点和方法创新,每一个模块都需要深入思考。与去年相比,今年我在论证方面更加注重总结和提炼,围绕选题展示已有研究情况,突出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力求做到逻辑清晰、观点鲜明、表达客观,确保评审专家不会感到困惑。

除了这些经验,这次国课申报能够成功立项,还得益于学校开展了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根据科研处的申报时间表,我能提前开始思考选题和撰写申请书,为后续修改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同时,在科研处和教研部的精心组织下,我也聆听了专家们对不同学科专业申请书的意见和建议,为后期申请书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了许多启发。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柯晓兰

今年能够幸运命中国家课题,首先要感谢校(院)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从申报动员、题目把关到内容打磨,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增强了紧迫感、提升了行动力。对我来说,课题申报本身就是一种历练和成长。此刻回想起提交申报书时的心绪,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忐忑,其中既有一年一度申报工作暂时告一段落的释然,也有对未来一段时期评审结果的期待。同时也不断提醒自己,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的渐进过程,无论是论文产出,还是课题申请,既是自我学术积累的重要节点,也是自身学术观点不断凝聚的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方法与能力同样重要。

一是凝练选题方向,持续用力。多年前就听前辈们说,科研苦,要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在实践中深有体会。年复一年的课题申报过程,也是我明确选题方向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到“乡村文化变迁”再到“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校(院)专家指导组的专家们给予了悉心指导,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逐渐深化和拓展。在不断打磨题目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研究范畴可以扩大或缩小,具体用词可以考究、斟酌,但是大的选题方向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变,坚持自己的学术旨趣,相信久久为功的努力终会被看见。

二是多与同行交流,虚心请教。文化传承发展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具体到农耕文化,虽然切口缩小了,但依然感到包罗万象,难以做到题目上吸睛、论证上出彩,始终感到思路不够清晰、缺乏具体抓手。所以,我一方面阅读相关文献,查阅相关项目,厘清头绪;另一方面积极向相关研究领域的前辈请教,经常与同行交流碰撞。这样的集思广益、智慧众筹,让我迅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动态,加深了我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找到了课题研究的关键抓手。

三是精心打磨内容,注重细节。按照既定的内容框架撰写申报书,无论是选题依据还是思路框架,无论是重点难点还是创新之处,从逻辑的前后自洽到文字的字斟句酌,都要严格要求、清晰表达、精益求精。在申报书允许的篇幅内,尽可能呈现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在论证书写上详略得当、语言顺畅、文字简练。对选题相关项目每年立项情况和近年来立项趋势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分析已立项课题的基础上,找到申报题目相对于已有研究特别是国课同类项目的独到价值,尽量做到论证充分、有理有据,首先要说服自己,才可能说服评委。此外,今年单列西部项目,大家在申报类型的选择上看法不一,我认为,总体上可以结合自己的题目、个人学术积累和近年来已立项目等情况综合考虑、谨慎选择。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我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并非国、省课题申报的一时起兴。从几年前对川东北传统村落的调研开始,就觉得这个方向挺有意思,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大的空间,如何做到“活化利用”且各有特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难题。要实现在地文化为乡村发展赋能,那就必须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背景下解决“谁来做”“怎么做”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提供了一些思考,但实践究竟如何?基层有哪些好的探索?在这方面,我通过决策咨询选题走到基层一线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对这方面问题的持续跟踪,在完成决策咨询报告的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在对小问题的思考中提取自己对这一方面问题的观点与看法。由此深刻感受到,教研咨一体化是一个特别值得持续探索的话题,尤其在党校的平台,找到合适的选题,就有条件实现三者的一体贯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个人的足迹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点亮沧海微光。“信心产生相信”,前路漫长,相信我们用“望尽天涯路”的求索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总会换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党建教研部 王 凯

2024年是我入职省委党校的第三年,也是连续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第三年,最终有幸立项西部项目。回顾三年申报国课的经历,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从素不相识、到轮廓初现、再到拨云见日,应该说走了不少弯路,但又觉得这些弯路也不能说是教训,而是帮我尽快找到了正路和出路。就像是一个人吃了三个馒头终于饱了,总不能说前两个馒头没用,第三个馒头才管饱。我想结合个人申报经历谈几点思考和体会,可能特殊性大于普遍性,供各位青年博士参考。

第一、避免单一路径依赖,适当跳出原有研究舒适区。经过博士阶段系统的学术训练,大家的研究方向比较聚焦,或已形成较为清晰的学术底色和学术面貌,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然而,博士毕业后独立做科研也容易陷入单一研究路径依赖的误区,总想在原有研究方向持续深入“挖矿”,虽说有一定持续产出的基础和动力,但也很可能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尽量避免单一研究路径依赖,适当跳出原有舒适区,努力去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我博士阶段研究的关键词是印度人民党、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博士论文获评2021年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随着博士论文出版专著,我意识到原有研究方向值得持续跟踪的研究问题不多了,而且研究空间会越走越窄,后面就尝试过渡到印度国家治理、印度国家安全战略。2023年发表了2篇相关主题的CSSCI核心期刊,逐步奠定了后续申报国课的研究基础。当然,这个探索的过程并不顺利,也是在不断地试误和纠偏。

第二、努力上接天线,树立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意识。国家社科基金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有着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鲜明导向,强调切实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选题时必须“顶天立地”,努力上接天线,树立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意识。要将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所在区域的战略地位、个人的研究基础和优势相结合,形成三者合力。2022年我的申报题目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印度国家治理的困境与趋势研究”,2023年为“印度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24年为“印度国家安全战略转型及中国应对研究”。回顾三年的申报选题,我都没有改变印度研究的底色和国际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虽然三次都通过省内初评,但只有第三次的题目才“活到最后”。我今年之所以申报西部项目,除了申报青年项目超龄1个月的客观条件限制,更多的是关注到西部项目首次单列,且申报公告中明确指出西部项目“开展周边毗邻区域国别研究”。四川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在服务总体外交的重点工作方向就是南亚,而且四川在南亚研究领域具有历史积淀和传统优势。在中美大国战略博弈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国家安全泛化的发展态势明显,印度是亚洲大国和中国的重要邻国,直接关乎我国周边安全和外交全局。因此,印度(本人研究基础和专长)+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形势最新发展动向)+中国应对(服务国家战略决策需要)三个要素组合,就构成了我2024年的国课申报题目。

第三、培养持久战心态,反复打磨久久为功静待花开。《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是用兵打仗靠的是勇气魄力,这点固然重要,但在国课申报的心态上断不能“用力过猛”“再衰三竭”,而是要坚持一个“稳”字。从申报到立项,现实中极少人能一蹴而就。虽说国课申报是结果导向,只有立项和未立项,但每一次的申报过程及事后反思也十分重要。提交材料之后,这件事情就告一段落,就此翻篇。立项名单公布后,中则皆大欢喜,没中就仔细复盘,明年再战。以我个人申报国课经历,算是“三年一开花”。每位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特点、学术成长路径不同,有的是“快热型”,第一次申报就“一鸣惊人”,更有实力派,能够实现“梅开二度”。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申报国课归根到底是一个比较痛苦的坚持过程,是一场持久战,要把心态放平,听从内心的声音,摸准自己的节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静待花开。正如一首流行歌曲《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写道:“世上每个人花期不同,你也会和美好相逢。”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